典故:画龙点睛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传说在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出眼睛。众人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坚持要他画上眼睛。结果,他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龙就破壁飞走了,剩下的两条未点睛的龙仍留在壁上。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地方加上一两笔,使整个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或使事物更加完美。 近义词:点睛之笔、锦上添花 反义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造句示范: 1. 他的演讲已经精彩纷呈,而最后那段慷慨激昂的陈述更是画龙点睛,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2. 这位艺术家善于在画作的关键位置添上一笔,那便是画龙点睛之笔,整幅作品的意境便跃然纸上。 3.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4. 在这个广告中,男主角的微微一笑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得整个广告的情感表达更加到位。 5. 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上的改动,但它就像是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让整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谐美感。 总结:画龙点睛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关键或恰当的时机加入的一笔或一句话,能够让整个作品或表达更加传神和出色。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适当和时机的把握,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精细和精准操作的推崇。
Powered by HadSky 8.4.11
©2015 - 2025 动物运动会
您的IP:127.0.0.1,2025-02-23 11:38:28,Processed in 0.12613 second(s).